锚定目标,坚持全局观念,既抓方案协同,也抓落实协同,更抓效果协同,就能为打好攻坚战注入强劲动能滔滔黄河,奔涌东流,绘出壮阔的“几”字大弯。国庆假期,驱车驶入库布其沙漠。沿公路向沙漠深处行进,景象令人震撼:道路两侧,一棵棵沙生植物坚韧生长,一块块草方格环环相扣;目及远方,er锁边林绽放片片绿意,连绵的光伏
近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,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,要保护好、传承好。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,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、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,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深厚资源支撑。为此,各地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,充分利用好文化遗产资源,增强自觉自信、强化责任担当,让更多价值阐释成果发挥思政育人核心作用,发挥文化遗产这一鲜活“教材”基础性作用,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思政教育使命。 挖掘文化遗产故事,夯实“思政根基”。文物不言,自有春r秋。从九曲黄河气势磅礴到滚滚长江奔涌不息;从万里长城蜿蜒巍峨到京杭大运河贯通古今……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,延续着千年文脉,折射出广大华夏儿女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。我国已拥有15项世界自然遗产、4项文化与自然双遗产,世界自然遗产总数继续保持全球第一,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的保护总面积已达到7.9万平方公里。如北京中轴线上一景一物、一街一巷留存的历史韵味,既是中华历史文化“富矿”,更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。思政课教师可以运用VR、AR等新媒体技术重现改革开放的故事,用活红色育人资源,让更多人能够汲取到正确的思想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,从而续写“千年古韵传千古,文化传承源远流长”的中国故事。 发挥文化遗产价值,构建“思政矩阵”。源浚者流长,根深者叶茂。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,是任重道远、泽被后世的大事,要把思政小课堂和文化遗产大课堂结合起来,使之成为阐明中国道路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支撑载体。我国是文化遗产大国,76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、1.08亿件/套国有可移动文物,星散在广阔中华大地上、绵延于岁月长河中。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。在用好实景教学这个主渠道的基础上,要更好利用博物馆、考古遗址公园、国家文化公园等文旅产业载体,统筹思政教育、专业教育、实践教育、家庭教育、社会教育为一体,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,将文化遗产作为“大思政课”的重要阵地,让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、在弘扬中壮大,使文化遗产可观、可听、可感、可触,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为思政教育提供更加鲜活的案例与资源。 丰富文化遗产功效,答好“思政何为”。“保护好、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、对人民负责。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,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、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、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,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。”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,也是一代代考古人的初心使命。从良渚文明引发的探源热潮,到三苏祠络绎不绝的文人雅士,再到《长安三万里》《唐宫夜宴》等优秀作品不断破圈出彩……思政教育的资源更加丰富生动、精彩多样。因此,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,要从文化遗产中涵养文明交流互鉴的格局视野,不断寻找合适的思政教育素材,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开展文化遗产教学与实践,推动“大思政课”以文化遗产为切入点,不断增强文化遗产的生命力,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。(作者:王小东)
百度分享代码,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